查看原文
其他

《道德经》中的四条人生智慧

《道德经》九九八十一章,可理解为《道经》(上篇)和《德经》(下篇)两个部分,言简意赅、博大精深。大至宇宙、小至微尘,大无其外,小无其内;有修身、用人、治国。

《道德经》之妙在于用,它可传、可行、可证、可悟。《道德经》的魅力在于它穿越了历史的烟尘,在不同的时空里散发出令人炫目的光辉,使人常读常新,能够不断给人的心灵带来启示和震撼。
就每一个人来说,究竟从《道德经》中汲取什么智慧呢?则因人、因地、因时、因事制宜。

弘扬“道法自然”的思想与理念
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。这就是从更高维度告知、启示我们:要敬天敬地,对“地”“天”始终保持敬畏、感恩,要效法弘扬大地和上天的精神与品格,要厚德载物,做人要厚道;要自强不息,像天体那样,持续不断地运动、努力、进取;要敬畏天道,做人做事遵循天理、良知,因为人在做、天在看,所谓“天网恢恢,疏而不失”。
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”这九个字都做到位了,即“道法自然”。

培育“上善若水”的境界与美德
老子从九个层面:即善地、善渊、善仁、善信、善治、善能、善时、善清、善胜,论述了“上善若水”。
最高的智慧和品德就像水一样,“水善利万物而不争”,像水一样自觉自愿地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、到他人不愿意去的恶劣环境之中去;心胸像深水一样静水流深,宁静致远、善于沉淀;待人像水一样仁爱、平等、真诚,滋养万物不求感恩,“生而不有、为而不恃、长而不宰”;要讲诚信、重信用,遇圆则圆、遇方则方,塞则止、顺则流;做事像水一样发挥专长、以柔克刚、专一执着、奔流向海;行动像水一样机智,顺势而为、该动则动、该静则静。

汲取“无为而治”的哲学智慧
老子学说的精髓,是他的辩证法思想。“道常无为而无不为”。“道”“自然”“无为”这三个关键词,构成了老子的思想体系。
所谓“道”,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,“道”即是规律,是天地万物的本源,是万事万物存在与变化的普遍原则和根本规律。
所谓“自然”,是一种不同于人为而又高于人为的状态,是按照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运行规则而生长、兴衰,达到生命的最佳状态,表达了对人与自然、人与人生之间和谐关系的憧憬。
所谓“无为”,王弼的注解是“有为则有所失,故无为乃无所不为也”,就是顺应自然规律的积极有为的思想。“无为”是运用矛盾双方的转化规律而提出的朴素唯物主义观,后人治国、齐家、平天下多用之。对于个体而言,它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础;对于一个国家而言,则是一种达至善治的智慧。

培养“慎终如始”的精神与作风
从“豫兮”“犹兮”到“慎终如始”,《道德经》告诫人们,做人做事要谨慎小心,像冬天走在冰面上一样,如临深渊、如履薄冰,一步也不能松懈;
要恭敬郑重,像赴宴作客一样,讲礼节、有分寸;
要居安思危,像防备着敌国的进攻一样,“为之于未有,治之于未乱”,把灾难、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;
要和蔼可亲,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温暖,让他人心里的坚冰缓缓消融;
要敦厚朴实,像未加雕饰的玉料一样,返璞归真、诚实厚道;
要虚怀若谷,像高山幽谷一样,容纳百川,气吞山河,能容人、容事、容言,善于凝心聚力;
要顺“道”而为,“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”,脚踏实地、循序渐进,不急功近利、不盲目冒进;要慎终如始,不居功、不自傲,不固执、不妄为。


作者:刘丽丽


文章来源:《学习时报》2020年9月25日

责编:林苗苗

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


欢迎投稿,转发分享
投稿邮箱:qianxianwang@126.com




推荐阅读




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新媒体矩阵


前线理论圈


前线客户端



东方红啦


中国大学生网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